close

關聖帝


  關公是中國民間信仰中一個備受崇拜的神靈,不少私人神龕都立有關帝像,每日參拜,祈求關帝保佑。關帝的形象相當統一,下巴掛著長長的美髯稱為「五綹」或「關公髯」,面色赤如重棗,唇若塗脂,丹鳳眼,臥蠶眉,左手拿著翻開的經書《春秋》,右手拿著巨大的雙刀《青龍偃月刀》,相貌堂堂,威風凜凜,表現出文武全才、智勇相全的形象,令人望而敬畏。


 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,由於其忠誠和武勇的形象,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,直至「武帝」,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、關帝君、關帝等。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,稱為伽藍菩薩。民間由於《三國演義》等傳統作品的影響,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、張飛是結義兄弟,關羽排行第二,故又俗稱其為關公、關二爺、關二哥、關老爺,直至現當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,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。關聖夫子,一般人也尊稱"恩主公",又有關帝爺,文衡聖君,關聖帝君,協天大帝,三界伏魔大帝等尊稱。


  崇拜關帝的信眾,包括平民、商人、警務人員,甚至為非作歹的黑社會成員。究竟關帝是一個怎樣的神靈,體現了何種價值觀念,滿足了哪些功能,以至不同背景的人都奉其為守護神?一般家裡會供奉關聖帝君,祂是武財神,又有商業之神、結義之神、勇武之神..等稱呼,相傳關公在遇上劉備老大之前,本來是賣豆腐的商人,所以才有「關老爺賣豆腐,人硬貨不硬」的歇後語,還有一句「關公面前耍大刀,自不量力」,當然另有一個說法是關公年輕曾是賣布匹的商人,不管怎麼說,在未從軍之前的確是一位很好的商人。武聖關公一生行事仁義禮智信五德具備,被視為忠義之象徵,除了軍人、警察、武師奉祂為行業神崇拜,還有商業、會計業、描金業、煙業、香燭業、教育業、命相家..等行業也推崇關公。


「山東孔子作春秋,山西夫子讀春秋」,就因為一本「春秋」,儒教便尊關公為五文昌之一,尊他為「文衡聖帝」,從科舉時代到如今的考季,學子無不拜五文昌。


警察、軍人以關公的武勇,過五關,斬六將,尊祂為「武聖」。而幫會兄弟以關公重桃園三結義之情,而崇拜祂。


梨園武淨若能扮演關公則是一生的榮譽,所以戲前一定要沐浴更衣,焚香祝禱,勾過臉譜就不能再說話,載髯口之前,要在下巴打個X,表示「我不是真的關老爺」,我祇是扮演他的武淨。


至於乩童在忘我演出時,也要按規矩從左邊上下馬,否則就會被內行人指認為冒牌。


 關公生於東漢桓帝年間約(160年-219年),名羽,字雲長,本字長生,河東解縣人(今山西運城市),少時已胸懷大志,心懷家國,喜歡打抱不平。一次因見本縣官員貪財好賄,仗勢欺人,酷害黎民,乃憑一股正義之氣,將縣令殺了,因而亡命逃遁,奔赴涿郡縣時劉備正籌組軍隊,關羽與張飛共歸劉備旗下,三人更在桃園結為義兄弟,為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。


 


祂的生平


※追隨劉備


 關羽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。中平元年(184年),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,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,擔任劉備的貼身衛士。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後,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,被封為平原國相,任關羽、張飛為別部司馬,分統部曲。三人情同兄弟,常一起同床而睡,當劉備坐下時,關、張二人更不辭辛勞隨身守護。


後劉備領徐州,在建安元年(196年)被袁術、呂布夾攻,關羽便跟隨劉備一起投奔曹操。198年,劉備與曹操一同在下邳圍攻呂布;據《蜀記》及《華陽國志》記載,下邳城前,關羽曾向曹操求奪秦宜祿之妻杜氏,曹操答應。 到城將破時,關羽又數次向曹操索要秦妻,曹操便想看她是否真的十分美麗。到城破後便先去看看她,見她有美色,便自己留下來,關羽心裡不舒服。後來曹操任車冑為徐州刺史,關羽與劉備便跟隨曹操班師。後袁術北上投奔袁紹,劉備奉曹操命攔截袁術於徐州,劉備趁機襲殺車冑,命關羽守下邳、領徐州,劉備返回小沛。


※降曹


 建安五年(200年),曹操進攻劉備,關羽戰敗被生擒,投降,曹操待以厚禮,任命為偏將軍。後袁紹派大將顏良與淳於瓊、郭圖等攻白馬,曹操親自率軍救援,並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。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,策馬衝鋒,刺殺顏良於萬軍之中,並斬其首,袁軍將領無人能擋,白馬之圍被解,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。雖然《三國志》對於「斬顏良」的記載只有十九字,卻是正史中極少數載述古代武將單挑的文字中最明確的記錄之一。


當時,曹操為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,叫張遼用人情試探。關羽對張遼嘆息道:「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,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,發誓共死,不可背棄。我終不會留下,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後便會離去。」張遼向曹操表明,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,反而重加賞賜,想要留住他,但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,留書告辭,回到劉備身邊。曹操左右欲追殺之,不過曹操認為各為其主而阻止。民間文化把這一段故事叫做「千里走單騎」。


※鎮守荊州


 劉備投靠劉表,屯兵於新野。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操南下,劉備南逃,另遣關羽乘數百艘船駛向江陵會合,但劉備於途中被曹操軍追至,幸而關羽駛至漢津,一同乘船至夏口。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後,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荊州,於是劉備又與孫權 大將周瑜夾攻曹仁,命關羽絕北道斷曹仁後路。待劉備取得荊南,關羽被推為元勛,受封襄陽太守、盪寇將軍,這其間襄陽實為曹操勢力範圍,由樂進駐守,所以關羽駐於江北。劉備平定蜀地後,以關羽都督荊州事,授權掌管荊州地區劉備控制的部分,包括荊州南部四郡和從東吳借來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。


建安二十年(215年),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,希望取回荊州。劉備卻說:「當得到涼州時,便會把荊州交還。」孫權對此十分怨恨,便派魯肅索要荊州。孫劉兩方的將領在陣前「單刀會」,據理相爭但最終不歡而散。孫權命呂蒙準備進攻荊州南部,魯肅將萬餘人馬於益陽牽制關羽,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。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,自選五千精銳準備從上游渡河,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,關羽得知後就沒有過河,在河對岸扎營,這個地方後來稱為「關羽瀨」。此時,曹操進取漢中的張魯,劉備便迅速和孫權修和,協議平分荊州,但雙方關係已趨惡化。孫權方仇視劉備、 關羽 君臣。


※威震華夏


  219年,劉備稱漢中王,封關羽為前將軍,假節鉞。同年關羽進攻荊州北部樊城,曹操派大將於禁援救,時大雨令漢水暴漲,於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,將士紛紛往高處避水,而關羽則乘勢坐大船進行攻擊,史稱「水淹七軍」。於禁因為窮迫,於是向關羽投降,龐德則被關羽所獲,因不向關羽投降而被關羽處斬,關羽還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於樊城,並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。曹操指派的荊州刺史胡修、南鄉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關羽。當時曹操治郡下許多義軍早已受關羽遙控,更有許多叛亂都想引關羽為援,關羽威震華夏。


※敗走麥城


 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十月,曹操欲自許遷都避關羽鋒芒,司馬懿、蔣濟等勸阻,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坐大,可聯合孫權牽制關羽。孫權果然因為覬覦荊州而襲擊關羽後方。曹操仍不放心,動員徐晃、張遼等將,及袞州刺史裴潛、豫州刺史呂貢等率軍救援樊城,更準備親自征討關羽。而孫權也動用員主力部隊,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,並親自率軍為後援,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、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,呂蒙、陸遜等遂次第攻陷荊州各地。


張遼等將未至,關羽便被徐晃一戰擊破。及後知悉後方生變,乃南撤,但水軍仍然控制漢水。關羽軍隊家屬多在荊州,得知荊州失陷,士卒漸漸潰散,退至麥城。十二月,關羽率數十騎出逃,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(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線),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,被捕,和關平於臨沮被斬。孫權將關羽首級送交曹操,而曹操以諸侯之禮將關羽的屍骸下葬。景耀三年(260年)九月,蜀漢後主劉禪追諡關羽為「壯繆侯」。


 


祂的家族世系考證


關公,名羽字雲長英秀奇偉,少讀父書不輟,尤深左氏春秋,年十七歲娶妻胡氏生三子,長子曰平,次子曰興,三子曰索,關公出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歲次庚子 六月二十四日 ;壽終於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七日享年六十歲。


祖父 關審,字問之,號石磐,居解州常平村寶池里,深諳《易經》、《春秋》,出生於漢和帝永元二年歲次庚寅,至桓帝永壽三年歲次丁酉卒,壽六十八。


   關毅,字道遠。


子女


1.關平,關羽長子,字坦之,出生於靈帝光和元年戌午歲 五月十三日 ,少時隨父任事跟隨關羽左右征戰不離,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十 二月七日 與關羽一同被斬於臨沮,克全忠孝,享年四十二歲,有一子嗣。


2.關興,關羽之次子,字安國,少已有名聲,深得諸葛亮器重,弱冠後擔任侍中、中監軍,代吳獲讎雪恨,生有二子長關統、次關彝,建興十二年二月病卒,享年二十四歲。


3.關氏,據傳關羽之女,但是正史名字並沒有任何記載,民間稱為關鳳,孫權曾為子求婚,遭關羽所拒,並辱罵來使。其佚聞據說出於南中(今雲南)一帶的傳說。


4. 關索,關羽之三子,字維之,已亥之難奔川請兵報讎,建興二年從諸葛亮出征孟獲為先鋒。



1.關樾,關平之子,關羽、關平於麥城兵敗被殺,關平之妻趙氏攜八歲的兒子關樾,在安鄉民家避難,改姓為門。直到西晉滅吳後趙氏才帶兒子出來回復關姓。


 2.關統,關興之長子,妻為公主,襲封尚公,主官至虎賁中郎將,景耀三年十月時卒,無子嗣。


 3.關彝,關興之次子,關統死後承襲其位,為嗣漢壽亭侯爵,炎興元年八月拜前將軍拒魏十月戰歿,有一子關敝。


曾孫


關敝,關彝之子,任官諫議大夫,炎興元年魏人入蜀,隱居信都。


玄孫


關朗,字子明,習春秋易傳,魏屢征不仕;朗以下聖裔悠遠不能全譜。


後裔


據裴松之引《蜀記》注《三國志·關羽傳》,蜀漢滅亡後,龐德之子龐會盡殺關氏為父報仇,關羽一脈已斷。但這段記載的可信度有爭議。後世解州、當陽、洛陽等地關姓氏族,常自稱為關羽後裔,然多無可查考。


 


以下列舉《三國演義》幾件關羽英雄的事蹟,另加與正史的說明:


桃園結義


演義中第一章,三人初相識,覺得大家意向相同,決定起兵幫助國家對抗黃巾軍,更在張飛家的後院一片桃園中結成異姓兄弟,發誓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。」以劉備為大哥,關羽為次,張飛為三。


正史中只記載了他們有如兄弟,而且關羽比劉備還要年長,所以桃園結義是《三國演義》中的劇情。


 


溫酒斬華雄


演義中第五章,十八路諸侯為反抗軍閥董卓結成聯盟,進攻洛陽。董卓則派出大將華雄鎮守汜水關,而且更打敗了諸侯中的孫堅,一直殺向諸侯軍。眾諸侯軍皆震驚,但關羽則請纓能斬殺華雄,其他諸侯都不信,惟獨諸侯中的曹操贊成,更賜給他一杯暖酒,但關羽說斬殺華雄後再品嚐,果然他斬殺了華雄,而酒仍是暖的。


正史中,只有十三路地區軍參加反董卓聯軍。而劉備當時從屬於公孫瓚,所以沒有參加,關羽也不可能參加戰役。而華雄實是被孫堅打敗,死在亂軍當中。


 


土山約三事


演義中第二十五章,曹操攻擊在徐州的劉備,劉備在小沛被打敗而投向北方袁紹,關羽則與劉備的兩位妻子困在下邳。曹操將關羽引出城後,乘機佔領下邳,捉了劉備的兩位妻子,關羽發現下邳被佔,惟有屯兵於土山。曹操派關羽的朋友張遼希望能遊說關羽投降,張遼對關羽說出了三個不能戰死的原因,而關羽也定了三個條件才投降,第一,降漢不降曹;第二,劉備的兩位妻子得到供養及照顧;第三,當知道劉備去向便,會投回劉備。而曹操也答應了,關羽別投降。


正史中,關羽在徐州戰役中被擒,而關羽身邊也沒有劉備的兩位妻子,所以土山約三事是虛構的。


 


斬顏良,誅文醜


演義中第二十五章,曹操與袁紹開戰,曹操於白馬與袁紹大將顏良發生戰爭,但曹操軍的將領宋憲、魏續被顏良被斬殺,曹操惟有退守。曹操謀士程昱認為關羽才能打敗顏良,曹操便請關羽到前線。不久,兩軍再次發生戰爭,關羽衝入敵陣,將顏良斬首,如入無人之境,曹軍大勝。


演義中第二十六章,顏良死後,袁紹派另一位大將文醜發兵延津,曹操設計派輜重先行,文醜察覺後下令大軍搶劫糧草與曹軍留下的軍馬,袁軍自相搶奪,軍勢大亂。曹操在土山上下令張遼、徐晃進攻,但被文醜所敗,關羽一馬飛出,與文醜戰了三回合,文醜不敵,正想逃走,被斬於馬上。


正史中,曹操沒有親身到白馬指揮戰事,而是進擊延津,假裝要渡黃河,袁紹被迫從白馬分兵解救,而曹操立刻派張遼、關羽突擊白馬的顏良,顏良在沒有防備之下被關羽殺死。而文醜不是被關羽所殺,而是因分兵劫糧被曹軍大敗,死於亂軍之中。


 


過五關斬六將


演義中第二十七章,關羽得知劉備去向後,別立刻前去投靠,但曹操希望留著關羽,所以不接見關羽,令關羽留在曹營。但關羽去意已決,別帶著劉備的兩位妻子與隨從出走。一路經過了五個關口,斬殺了六位守將,孔秀、韓福、孟坦、滎陽、王植及秦琪才到達黃河。


正史中,關羽是向南走到汝南,不會經過五關,而六位將領也不見於史書,所以實屬虛構的情節。


 


華容道義釋曹操


演義中第五十章,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軍打敗,要由烏林逃回江陵。途中兩次被劉備手下諸葛亮算到逃亡路線,遭趙雲、張飛伏擊,幸而曹操手下奮戰才得以逃離。最後,諸葛亮要關羽立下軍令狀不可放走曹操,並到華容道守候。諸葛亮利用心理學令曹操真的走向華容道,遇上守候的關羽,曹操下馬求關羽網開一面,關羽不忍殺死曹操,便放行。


在正史中,劉備軍是與孫權軍一同迎戰曹操,所以沒有分兵到曹操路線上,曹操逃出時也沒有遇上敵軍,義釋曹操實為虛構。


 


戰黃忠


演義中第五十三章,劉備軍佔領了荊南三郡,只剩長沙一城,劉備率大軍前往,長沙太守韓玄派黃忠出戰,與關羽單挑,不分勝負,韓玄怕黃忠有所閃失,便鳴金收兵。第二日再戰,突然黃忠馬失前蹄,關羽便放走了黃忠。第三日又戰,韓玄戰前要黃忠放暗箭,但黃忠感激關羽不殺之恩,又不能背棄韓玄的命令,黃忠射兩支空箭,最後只射中關羽的盔纓。回城後,黃忠卻被韓玄因不忠之罪捉拿,要將其斬首,但被魏延反抗,韓玄反被斬殺,劉備軍便得到長沙。


在正史中,劉備南下荊南時,四郡皆降,而黃忠也隨著投降,所以沒有戰黃忠一事。而關羽對黃忠也不太有好感。


 


單刀赴會


演義中第六十六章,孫權向劉備要回荊州不果,別設計請關羽與魯肅共宴,並派呂蒙、甘寧伏刀斧手五十人,要將關羽殺死。當日關羽只帶著幾名隨從赴會,魯肅被他們所嚇怕。關羽與魯肅共飲,不久,關羽扮醉,拉著魯肅,提著大刀要走,呂蒙、甘寧怕關羽傷害魯肅,不敢上前。關羽一路回到船上,放了魯肅,魯肅魂不附體的站著,關羽就解圍了。


在正史中,是孫劉鬧彊,魯肅便約關羽議談,兵馬駐紮在百步距離,雙方將領上前聚會,而關羽更被魯肅說得無言而對。


 


玉泉顯聖、追命呂蒙


演義中第七十七章,關羽死後,在玉泉山上一名老僧普靜聽到「還我頭來!」普靜認得是關羽,便開解存有冤氣的他,關羽恍然大悟,皈依而去,後於玉泉山顯聖護民,百姓感恩,便於山頂上建廟祭祀。而孫權得到荊州後,賞犒三軍,設宴慶功。宴會期間,呂蒙突然擲盃到地,一手揪住孫權大罵,說自己就是關羽,孫權大驚,慌忙下拜,呂蒙則倒於地上,七竅流血而死。


玉泉顯聖實是突出關羽成神的過程,是小說技巧和帶出後來的追命呂蒙。而呂蒙則是死於病患,不是被關羽靈魂所殺。


 


封諡與神格化過程


中國古時有一種規例制度,用以對死去的人作出褒貶,叫作「諡法」,對象都是與國家社會有重大關係的人物,「上自君主諸侯,下至大臣平民,都由大臣們秉公裁定他生平的德性,用一個或多個能包舉賅括的字眼,作為他的『諡號』。這純然是一種褒貶,與表示官職爵位的『封號』不同。不過諡與封是有連帶關係的,在裁定德性而定諡號之時,若果承認他對國家社會有功績,便由帝王加給他一個爵位榮銜,和諡號連在一起,故合併統稱為『封諡』。」


《關公的人格與神格》


 封諡所用的字詞,一般都有本身獨特的習慣。從封諡的遣詞用字,我們可以看出權力機關對某人的評價和看法。


關羽在漢朝時,追封為「漢壽亭侯關壯繆」,這封諡是由「前將軍壯繆侯」與「漢壽亭侯」兩名號合併而來的,與關羽生前的爵位相若。所謂「漢壽」,其實是地方名稱,位於湖北某處;而亭侯,則為爵位名稱。由於《三國演義》把「漢壽亭侯」說成是「漢」的「壽亭侯」,故有些關帝崇拜的信眾會把關帝稱作「壽亭侯」。壯繆」中的「壯」,所指的是克亂不遂;而「繆」,即穆,意為執義布德。合起來看,前者是在描寫關羽功績,指他在平定戰事前便已犧牲;而後者則強調他的為人德性以義為先。從關羽這第一個封諡看來,關羽在漢朝並沒有受到大大追捧,諡號的內容平實無華,只略略帶點稱許的味道而已,使他只能與其他為國捐軀之士同放於忠烈廟。武神被專崇的年代,大多是國家面對外族攻擊的時期。關羽真正受到統治者的崇祀,始於千年後的北宋末期。當時金兵不斷南侵,北宋江山岌岌可危。宋徽宗認為可以藉著關羽的「忠勇義氣」,激勵士氣和民心,三次追封關羽為「忠惠公」1102年、「武安王」1108年、「義勇武安王」1123年。


南宋建炎三年(1129年)又加封「壯繆義勇王」,稱「壯繆義勇武安王」。孝宗淳熙十四年(1187年),加封「英濟王」,稱「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」。孝宗敕曰:「生立大節,與天地以並傳;沒為神明,亙古今而不朽。」在宋王朝的褒崇下,關羽已成為既能以忠義氣節相號召的人間楷模,又是求雨祈晴、拯救生靈劫難的神靈。


元朝和明朝統治者繼續崇奉關羽。元文宗天歷元年(1328年),加封關羽為「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」,或稱「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」,遣使祠其廟。特別留意的是,關羽的封諡加上新元素「顯靈」,表達關羽在神道上的能力,可見他神靈的一面愈來愈被重視。


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,朱元璋敕建關公廟於南京雞鳴山,每歲四孟及歲暮遣應天府官祭, 五月十三日 誕辰,又遣南京太常寺官祭。明成祖永樂元年(1403年)建關公廟於北京。萬歷十八年(1590年),神宗敕封關羽為「協天護國忠義大帝」,由王而晉為帝。萬歷四十二年(1590年),敕封為「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 關聖帝 君」。在這個封號中,強調了關帝掌管人鬼神三界的法力,其「伏魔大帝」一名,更與岳飛的「靖魔大帝」名號並列。到了滿清入主中原後,滿清政府更把與滿人祖先女真族的敵人岳飛攆走,讓關帝獨佔武廟,與崇祀孔子的文廟並列為文武二聖。


「關公既有『三界伏魔大帝』的稱號,大約是在明之季世,先起於民間,並且附有許多神話到處流傳,才由朝廷採納過來,用諭旨加封確定的,由師旅之事而推到守護地方,安撫良善,再由守護而推到伏魔靖魔,鎮守三界」《關公的人格與神格》,關帝神格的職能愈來愈廣泛,後來更信眾被推崇到成為道教玉皇大之下的近侍、尊稱眾神之上的「翊漢天尊」,「協天大帝」或「武安尊王」。佛教也以其忠義足可以護法,並傳說他曾顯聖玉泉山,皈依佛門,因此,尊關羽為「蓋天古佛」、「伽藍護法」。


清朝統治者對關羽的崇奉亦是有增無已。入關之前已在盛京(今遼寧沈陽)建關帝廟,皇太極賜額「義高千古」。入關以後,清世祖於順治九年(1652年)在北京敕封關羽為「忠義神武關聖大帝」。雍正三年(1725年),追封關羽父祖三代公爵,並授洛陽、解州關氏後裔五經博士。乾隆三十三年(1768年),加封為「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」。至光緒五年(1879年),更加封為:「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」,封號長達二十六字。


滿清政府對關羽如此重視,一方面是由於滿族在入關前已十分欣賞《三國演義》,既視之為兵書,又視之為史書,學習其中的政治手法,藉推崇關羽來拉攏蒙古──因蒙古人在中土之時,早已視關羽如同喇嘛,敬謹奉祀。於是,推崇關羽便如同尊敬蒙古,滿人便在關外多了一位盟友。另一方面,由於關羽崇拜在滿清時代已甚為盛行,故推崇關羽,在政治上亦有拉攏民心的作用;而強調他的「忠義仁勇」,省去「伏魔」二字,則可能因為明朝時國人視外族為魔所致。後來關羽的封號修訂為較短的「忠義仁勇 關聖帝 君」,用以描述他的「忠義仁勇」四字一直留,可見這幾個形容詞實為關羽的一貫形象,而其中的「義」更是人所公認。


在關羽崇拜極盛的明清兩代,盛傳很多關帝顯靈的故事。大都為佑助官軍剿滅異己或農民起義。如關羽顯靈助戰,使朱元璋在鄱陽湖大勝陳友諒,正德(1506年~1521年)時鎮壓劉六、劉七起義,天啟 1621年~1627年)間鎮壓徐鴻儒起義;清軍鎮壓甘肅蘇四十三起義、湘西苗民起義、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等等,都有關羽顯靈的神異故事。  


除了這些協助軍旅平亂的故事外,斬妖除魔、治水患解天旱、救人疾病、起死回生等神奇事蹟,亦時有所聞。其中比較特別的,是關帝與治水患的事竟連上關係。如果要向上追溯,我們可以從北宋時代關羽故鄉解州盛傳的神蹟發現端倪。當時解梁正值旱災(另有一說為水災),民眾認為是古代傳說的妖怪蚩尤所為。蚩尤性極兇惡,懂得妖術,能呼風喚雨,關羽為解解梁的災情,遂與蚩尤爭鬥並除此大患,於是,關帝崇拜便添上治水患解天旱的一環了。


結語


民間信仰之所以盛行,必因其扮演著某些社會功能,滿足了民眾的特定需求。關帝在信眾之中,起著維繫團體關係的作用,監護彼此的關係,確保互相的信賴。在國難當前的日子,人心動盪,藉神靈鞏固團體,也起著穩定民心的作用。不過,這些功能是外在的規範,只能算為宗教工具,對提升信眾生命,就如儒家所推崇的生命,這種民間信仰是無能為力的。


農曆正月十三日 關聖帝 得道飛昇日


農曆五月十三日 關平太子 千秋


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關聖帝 聖誕千秋日  萬壽萬壽 萬萬壽


在台灣,祭祀關羽的廟宇也相當普遍,除了一般武廟、小型宮廟、神壇將其作為主祀外,每年 農曆正月十五 元宵節台南縣鹽水鎮的鹽水蜂炮就是 關聖帝 君出巡顯聖祈求平安演變成的民間習俗。


所謂的「恩主」是鸞堂信仰的名詞,是「對民有恩的主神」,另說是「救世主」的意思。台灣所謂的「恩主」共有關羽(關聖帝)、呂洞賓(孚佑帝君)、張單(司命灶)、王善(王天靈官)、岳飛(武穆王)。而關羽為「五恩主公」之首,所以台灣一般民眾亦稱關羽為恩主公,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為「恩主公廟」。台北縣三峽鎮就有間醫院取名為「恩主公醫院」。


每年 農曆六月廿四日 關聖帝 君聖誕,以大溪最為熱鬧,俗稱「大溪大拜拜」,上百尊大仙尪、最多的雙龍、童仔。目前有三十幾個社團在當天都為 關聖帝 君公祝壽。其中以大溪共義團雙龍最為出名。


 


目前有被公認的大陸四大關帝祖廟 加上 主要分香分靈台灣的第五大廟,共有以下這些祖廟:


1.山西省運城市解州城 關帝祖廟   (關聖帝君 出生地)


招魂廟立代表牌碑是〈武廟之祖〉  官方號稱約一千多年。


 


2.福建省漳州東山銅陵 關帝廟


建廟約600~700年,大多數台灣百分之八十五的關帝廟均是分靈來自此處。


 


3.泉州塗門關帝 關岳廟


700 有 關聖帝 君和岳武穆王同祭祀於此,部份台灣的關帝廟分靈來自此處。


 


4.湖北省當陽縣關陵 關帝祖廟   (關聖帝君 埋葬身軀之陵墓)


陵墓約1700年歷史,立代表牌碑是〈天下武廟〉,建陵成廟西元1536年到現在四百多年。


 


5.河南省洛陽關林 關帝祖廟   關帝塚  (關聖帝君 埋葬首級之陵墓)


立代表牌碑是〈武廟之首〉關林是中國唯一的塚、廟、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群


建廟於西元1596年到現在四百多年。


 


6.山西省運城市常平家廟 關帝祖祠   (關聖帝 祖先故里、故鄉)


三國時期關羽的歷史古蹟 


立代表牌碑是〈武廟之根〉,距離解州城關帝祖廟約數十幾公里外


常平家廟稱之為關帝祖祠,雖然只有祠並未完全建成廟,但是距離不遠處已經有了解州城關帝祖廟。所以地位較比不上解州城關帝祖廟,一般人比較不會稱常平家廟為祖廟,通常都只會稱關帝祖塋、關帝家廟、關帝祖祠


 「頭枕洛陽、身臥當陽、魂歸故里。」河北省當陽,河南省洛陽,山西省運城,三地均建為大型關帝祖廟。


傳說關公死後曾上呂蒙身,結果呂蒙七孔流血而死,吳國將關公首級移禍到魏國,曹操打開盛匣,關公竟瞪目開口,嚇得滿座失驚。因此曹操為他大設祭禮。


 關公不但被佛、儒、道三家稱為神,更被歷代皇帝加封二十三次之多,由「候」加封至「聖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龍女 的頭像
    小龍女

    星河居

    小龍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